【学习强国】托起“稳稳的幸福”——江西上饶广信区易地搬迁群众稳岗就业见闻

“搬迁到新小区,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更开心的是,我在安置小区门口的帮扶车间上班了,每年能赚2万元左右,生活是一天比一天甜。”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应家乡安坑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徐香娣满面笑容地说。

搬迁之前,徐香娣住在安坑村的深山区,距离村部要走3公里左右的崎岖山路,只能步行,每次去趟村里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

“这我都能忍受,我就不出门,安心在家里煮饭、带孩子。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家里6个人口都挤在一间祖辈传下来的20余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居住环境太差了。”徐香娣想起那段日子不由苦笑,“4个小孩,3个都在读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往学校赶,冬天的时候,天完全黑了才到家。”

“尽管她们有伴,但一旦晚了点时间到家,或者遇上恶劣天气,我都心惊胆战!”徐香娣介绍,为了生计,丈夫不得不离开家里外出打工。她一人在家照顾孩子,从事农活。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她又不能丢下年幼的孩子下山去接几个女儿。

“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混凝土结构,面积100平方米,真大!”2017年,广信区应家乡安坑村马道安置点建成,她们一家如愿搬进了新房。徐香娣这时说话的神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脸上也开始带着笑容:“孩子读书、看病的问题解决了,再也不用担心她们的安全了。丈夫依旧在外面打工,我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做来料加工,补贴家用,日子一天天变好!”

随着两个女儿学校毕业外出务工,一家6口人就有4个劳动力。2022年,徐香娣对安置房进行了加层建设,目前居住面积已达300平方米。

徐香娣一家的情况,是广信区搬迁群众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广信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抓好就业帮扶、加强产业培育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式,确保全区易地搬迁人员稳得住、有就业、快融入、能致富。

与徐香娣不同的是,徐维炎的牵挂则是家里的两位老人。徐维炎今年50岁,是四十八镇鲤洋村刘高山人。因为住在偏远山区,再加上贫穷,年轻的时候说不上媳妇,便长年在浙江打工。他一直很努力工作,但始终挣不着钱,直到2017年搬迁前也没把那110平方米的土坯房进行翻新。没娶媳妇,也没盖新房,还没时间陪同年迈的父母,这让徐维炎一直感到内疚。

2016年12月底,徐维炎和他的父母亲搬进了新家——四十八镇里洋村合石坂安置区。为解决搬迁户就业的问题,四十八镇党委政府利用帮扶单位及搬迁资金建起了两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招引企业大力发展菌菇种植、来料加工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2019年,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长年在外务工的徐维炎回家进了箱包厂,因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很快成了厂里的骨干。如今的他,在厂里从事切纸箱工作,老板不在的时候,还委托他管理厂里的业务。他成了厂里的“高管”。

“在家里上班,每月4000元,至少能存3000元,不像在外面务工,一分钱都存不着。更何况,还能弥补不能照料老人的遗憾!”徐维炎表示。2022年,徐维炎也对安置房进行了加层,如今住房建筑面积达225平方米,宽敞明亮,住着非常舒服。

“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很多老人,他们种了一辈子田地,搬出深山不习惯。我们建立了后扶小菜园,每户100平方米菜地,供他们种种时令蔬菜;还专门划出100余平方米土地,建起家禽圈,每户一个小‘圈’,供搬迁户圈养家禽,让他们住得开心,记住乡愁。”鲤洋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裕剑介绍,“徐维炎及父母亲很勤劳,养了5只鸡,3只鸭,小菜园种满了各种时令蔬菜,自己吃不完还送给亲朋好友吃。”

花厅镇白塔村搬迁户陈冬梅搬迁前住的更偏远。她家原来住在白塔村际塔,是广信区最偏远的地方之一,从老家到镇里,走路要3个多小时。后来,主干道通了三轮车,走好长一段山路再坐三轮车,也要1个多小时。所以,她一年也难得几次到镇里。

搬迁前,她及丈夫和3个小孩一家挤在一栋50余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丈夫在周边村庄打零工,她在家里带孩子。乐观善良的陈冬梅总是安慰做事劳累的丈夫:“别垂头丧气,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安置点建得很漂亮,交通也很便利,出门一分钟就可以坐公交车去城区,骑电瓶车到集镇也才2分钟,到镇医院、学校都在8分钟内。安置房建设按照城市商品房模式设计,陈冬梅的家面积125平方米,一厨两卫一厅四卧,这让他们十分开心。搬出来后的陈冬梅俏皮地对丈夫说:“你看,我就说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丈夫就憨厚地笑。

勤劳的陈冬梅一搬出来,立马找到隔壁枫岭村的一个小型来料加工点做事。“老板娘人很好,根本不会因为我是‘山里人’而瞧不起我,她很热情地教我如何做来料加工。不久后,我的业绩就直线上升。”陈冬梅介绍,“2018年,安置点帮扶车间建好后,我就到帮扶车间做事了。”

陈冬梅的丈夫依旧在周边村打零工,但少了以往的奔波,人也变得精神了。2022年,陈冬梅赚了近5万元,加上丈夫的收入,年收入超过8万元。今年夏天,陈冬梅家里装上了空调。

“今年的行情比往年淡点,上半年我赚了近2万元,下半年车间里的事估计会多点!现在日子跟以前比,那是很幸福啊!”陈冬梅介绍,“现在大女儿在读大专,二女儿师范明年毕业,小儿子在浙江读技校,随着孩子的长大,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啊!”

“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安置点一建好,我们就在附近租了30亩山地,利用项目资金种上了油茶,与搬迁户约定有收成后分红模式,给他们吃上‘定心丸’。”白塔村支部书记林和国介绍。

据悉,广信区共有搬迁户数772户2822人,建设20个集中安置点。为确保全区易地搬迁人员稳得住、有就业、快融入、能致富,广信区因地制宜在四十八镇、花厅镇等9个安置点布局了300到500平方米不等的帮扶车间,扶持来料加工、菌菇大棚等产业,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290余个,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与此同时,在搬迁户选出身体、年龄符合条件的94人从事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发放资金补贴700元。

对于有外出务工需求的搬迁人员,广信区乡村振兴局联合区就业局向他们提供省外企业招工信息,动员他们通过亲朋好友渠道获取用工信息,鼓励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外出务工。每月开展电话(微信)回访,了解就业情况、经济收入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困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